【简介】感谢网友“雕龙文库”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临近新学年开学,孩子能不能跟得上学习进度。家长和小学老师要怎么相处,孩子是否适应小学教育方式,最近,身边不少即将面临幼升小的家长对孩子是否能适应小学生活充满了各种焦虑和担心。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几位相关老师,请她们为面临幼小衔接问题的家长们一些指导和建议。
受访嘉宾:田田教育幼小衔接项目负责人 白海琼老师
贵阳实验小学 冯艳老师
贵阳市教研所小学教研员 宋雪梅老师
贵州心理程心理咨询中心 王隽咨询师
这些教育误区 影响幼小衔接
2023年田田教育幼小衔接专家组就幼小衔接课题对贵阳市各小学一年级教师及班主任做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中显示刚进入一年级学生的明显缺点中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占比100%,上课自制力差,小动作多占比91.89%。
田田教育幼小衔接项目负责人白海琼老师说,田田教育每年都会有专门针对幼小衔接的课程和讲座,给到田田幼儿园的家长,以及英语班的一年级新生家长。在这些课堂和讲座上,家长们都会对老师谈到自己的焦虑和各种担心,其中大部分家长的担心都集中在孩子能否适应小学的教学以及制度方面。
白老师认为,之所以很多家长有这样的焦虑和担心,是因为幼小衔接这个问题上,家长们普遍存在几个误区:
比如心理准备方面,很多家长担心孩子不重视小学的功课,就会采用施压、恐吓的方式,如:瞧你坐都坐不住,将来上小学可要受罪了。你这么不乖,以后上小学老师会好好收拾你的。等你上学了,就要天天做作业,不像现在有时间看动画片了。他们以为这样说可以抑制孩子调皮的程度,却不知道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会对学校产生恐惧感,不利于他尽快适应小学生活。还有的家长也是因为自己的焦虑情绪,所以会过分重视,不断叮嘱,尤其注重知识的获得,给孩子带来不同程度的压力。
另外,现在的孩子自然知识懂得较多,但社会知识、生活常识却很贫乏。据调查测试表明:入学前,孩子比较观察的能力、手指肌肉自控的能力、空间方位知觉等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分析思考能力的项目得分大大低于知识性项目。这使幼儿入学后的学习受到影响,增加了幼儿园和小学衔接的困难。有许多小学老师反应,小学低年级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并非智力落后,而是由于注意力涣散、自控能力差等。
克服几个误区 配合衔接工作
那么,要如何克服以上几个误区呢? 几位老师给出了三个最有效、操作性也比较强的建议:
第一,要激发孩子对小学生活的向往
宋雪梅老师和王隽老师认为,一般说来,孩子到了六七岁的年龄,心理和身体各个方面都基本上具备了接受小学教育的条件。这一阶段,由于环境、家庭、学校的影响,儿童开始羡慕小学生的生活,羡慕新书本、新书包、新铅笔盒,羡慕红领巾等。儿童心理的发展和客观环境的影响,使他们产生了上学读书的强烈愿望,时时刻刻流露出要成为一名小学生的美好情怀。
此时,作为家长应该细心体察孩子的情绪和心态,和孩子一道,以满腔热情来迎接他们的新生活。比如,夫妇俩一起故意用羡慕的口吻对孩子说:小宝长大了,真了不起,马上就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让孩子产生当小学生的光荣感、自豪感。
另外,家长可以利用节假日或散步的机会,带着孩子到校园转一转,熟悉熟悉环境,趁机诱导孩子:这所学校多美丽,多干净呀! 这里的老师可有学问啦,他们教小朋友认字、数数、唱歌、跳舞、学知识。在这里读书,你也会跟小哥哥、小姐姐一样变得更加聪明、能干。第二、营造适合学习的氛围
孩子在幼儿园以游戏活动为主要的学习形式,到了小学,将被正规的分科课程代替,原来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变成了长达40分钟的课堂教学和每天必须完成的家庭作业。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小朋友能静心地坐下来,开始的时间可以是20分钟,以后再逐渐延长,不可操之过急。可以布置一些小作业,这个作业并不是一定要写多少个字,做几道是,而是让小朋友看看画书、画些画等。做这些事时要养成一心一意不讲话,不时常站起来走动,认真做事的习惯。
此外,父母还可与孩子坐下来开个家庭座谈会,认真地与孩子做一次交谈。告诉孩子从上学起,就要努力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告诉孩子养成规定的学习习惯:放学回家做完作业后再玩;按时独立思考完成作业;学会预习明天将要教的内容;做作业前先复习老师讲课的内容;做作业时仔细读题目;作业完成后认真检查一遍;作业做错后及时订正等。
第三、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宋雪梅老师说,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能力的发展有一个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儿童的能力易于养成,过了关键期,儿童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特别困难。一些父母,孩子上学了,还要一口一口给他喂饭;作业做完了,总是亲自帮他订正错误;进出门总是帮着孩子整理书包。只要孩子存在的地方,就有父母的身影。如此这般,做父母的的确很辛苦,可孩子却越养越无能了。
孩子在幼儿园里,过的是一种集体生活,整天都有老师跟班,生活上遇到困难,如穿衣服、系鞋带等,会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进入小学后,孩子过的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活,像系鞋带、上厕所、准备学习用品等问题都得靠孩子自己。孩子动作慢,能力差,势必会影响他的学习。所以从现在开始,在家里家长也要一起训练孩子一些基本的生活能力。
自己上厕所、提裤子、穿鞋子、吃饭这些生活技能是孩子入校前一定要掌握的。有的小朋友不会自己褪裤子上厕所,又不好意思跟还不熟悉的老师求助,就特别容易尿裤子,如果因此别的孩子开始嘲笑他,孩子就特别容易产生挫败感,害怕上学面对同学老师。因此,这是家长尤其要注意的,记得提前训练孩子。
另外,幼儿园一般都有午睡时间,而到了小学就没有午睡了,家长要提前调整孩子的生物钟。家长最好提前了解小学的作息安排,并以此时间为标准,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
最后,开学后,家长要培养孩子自己收拾东西的习惯,免得孩子上学时家长成为经常送学习用品的钟点工。要教会孩子每天按着课程表自己整理书包、收拾文具,以便能带齐学习用品。孩子自己整理书包和文具盒,开始会手忙脚乱,丢三落四,家长要有耐心,从旁多加指点,可先给孩子做示范,手把手地教他,再让他重复着做一做,孩子就不再依赖父母了。
出现状况别怕 多和老师沟通
两位目前孩子已经在读小学二、三年级的家长说,很能理解现在刚刚面临孩子上小学一年级的家长们焦虑的心情,自己当初也是这样过来的。不过,现在回过头看看,一些焦虑情绪,如果准备工作做得好,完全是可以避免的。而另一些焦虑情绪也很正常,过了那几个月自然就好了。
贵阳实验小学的冯艳老师说,一般小学新生入学,因为从作息时间、学习方式等各方面都和幼儿园不一样,所以很容易发生各种状况。比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自顾自说话,上着上着课要尿尿等。当孩子出现这些状况,很多家长都会很焦虑,不知道该怎样对待。事实上,家长们可以放缓焦虑,这是很多小朋友都会遇到的问题,这只是一个过渡时期,快点慢点,总会好的,总会过去的。
冯艳老师和心理咨询师王隽表示,幼儿园与小学两种教育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作息时间安排、教学形式、师生关系、学习要求等四个方面,这会使部分小学生出现不适的现象,导致他们学习兴趣低落、心理恐惧。家长虽然焦虑,但一定要控制自己,不要把这种焦虑情绪表现给孩子看,要采取陪伴着孩子慢慢适应的方式,更不能用任何打骂孩子的方式,要知道,你家孩子出现的问题,很多孩子都会遇到。
冯艳老师特别提醒,一年级新生的家长如果遇到困惑,一定要与老师多沟通、多联系。一年级的孩子出现最多的问题是不能正确理解老师的话,表达还不够清楚,学校布置的任务也不能准确传达给家长。这时家长要及时和老师沟通,避免老师给孩子贴标签,或是老师误会家长没有做好教学配合工作的情况发生。另外,家长们要善于学习,现在网上和社交媒体上,都有很多实用的育儿帖,可以多学习借鉴。
临近新学年开学,孩子能不能跟得上学习进度。家长和小学老师要怎么相处,孩子是否适应小学教育方式,最近,身边不少即将面临幼升小的家长对孩子是否能适应小学生活充满了各种焦虑和担心。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几位相关老师,请她们为面临幼小衔接问题的家长们一些指导和建议。
受访嘉宾:田田教育幼小衔接项目负责人 白海琼老师
贵阳实验小学 冯艳老师
贵阳市教研所小学教研员 宋雪梅老师
贵州心理程心理咨询中心 王隽咨询师
这些教育误区 影响幼小衔接
2023年田田教育幼小衔接专家组就幼小衔接课题对贵阳市各小学一年级教师及班主任做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中显示刚进入一年级学生的明显缺点中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占比100%,上课自制力差,小动作多占比91.89%。
田田教育幼小衔接项目负责人白海琼老师说,田田教育每年都会有专门针对幼小衔接的课程和讲座,给到田田幼儿园的家长,以及英语班的一年级新生家长。在这些课堂和讲座上,家长们都会对老师谈到自己的焦虑和各种担心,其中大部分家长的担心都集中在孩子能否适应小学的教学以及制度方面。
白老师认为,之所以很多家长有这样的焦虑和担心,是因为幼小衔接这个问题上,家长们普遍存在几个误区:
比如心理准备方面,很多家长担心孩子不重视小学的功课,就会采用施压、恐吓的方式,如:瞧你坐都坐不住,将来上小学可要受罪了。你这么不乖,以后上小学老师会好好收拾你的。等你上学了,就要天天做作业,不像现在有时间看动画片了。他们以为这样说可以抑制孩子调皮的程度,却不知道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会对学校产生恐惧感,不利于他尽快适应小学生活。还有的家长也是因为自己的焦虑情绪,所以会过分重视,不断叮嘱,尤其注重知识的获得,给孩子带来不同程度的压力。
另外,现在的孩子自然知识懂得较多,但社会知识、生活常识却很贫乏。据调查测试表明:入学前,孩子比较观察的能力、手指肌肉自控的能力、空间方位知觉等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分析思考能力的项目得分大大低于知识性项目。这使幼儿入学后的学习受到影响,增加了幼儿园和小学衔接的困难。有许多小学老师反应,小学低年级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并非智力落后,而是由于注意力涣散、自控能力差等。
克服几个误区 配合衔接工作
那么,要如何克服以上几个误区呢? 几位老师给出了三个最有效、操作性也比较强的建议:
第一,要激发孩子对小学生活的向往
宋雪梅老师和王隽老师认为,一般说来,孩子到了六七岁的年龄,心理和身体各个方面都基本上具备了接受小学教育的条件。这一阶段,由于环境、家庭、学校的影响,儿童开始羡慕小学生的生活,羡慕新书本、新书包、新铅笔盒,羡慕红领巾等。儿童心理的发展和客观环境的影响,使他们产生了上学读书的强烈愿望,时时刻刻流露出要成为一名小学生的美好情怀。
此时,作为家长应该细心体察孩子的情绪和心态,和孩子一道,以满腔热情来迎接他们的新生活。比如,夫妇俩一起故意用羡慕的口吻对孩子说:小宝长大了,真了不起,马上就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让孩子产生当小学生的光荣感、自豪感。
另外,家长可以利用节假日或散步的机会,带着孩子到校园转一转,熟悉熟悉环境,趁机诱导孩子:这所学校多美丽,多干净呀! 这里的老师可有学问啦,他们教小朋友认字、数数、唱歌、跳舞、学知识。在这里读书,你也会跟小哥哥、小姐姐一样变得更加聪明、能干。第二、营造适合学习的氛围
孩子在幼儿园以游戏活动为主要的学习形式,到了小学,将被正规的分科课程代替,原来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变成了长达40分钟的课堂教学和每天必须完成的家庭作业。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小朋友能静心地坐下来,开始的时间可以是20分钟,以后再逐渐延长,不可操之过急。可以布置一些小作业,这个作业并不是一定要写多少个字,做几道是,而是让小朋友看看画书、画些画等。做这些事时要养成一心一意不讲话,不时常站起来走动,认真做事的习惯。
此外,父母还可与孩子坐下来开个家庭座谈会,认真地与孩子做一次交谈。告诉孩子从上学起,就要努力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告诉孩子养成规定的学习习惯:放学回家做完作业后再玩;按时独立思考完成作业;学会预习明天将要教的内容;做作业前先复习老师讲课的内容;做作业时仔细读题目;作业完成后认真检查一遍;作业做错后及时订正等。
第三、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宋雪梅老师说,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能力的发展有一个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儿童的能力易于养成,过了关键期,儿童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特别困难。一些父母,孩子上学了,还要一口一口给他喂饭;作业做完了,总是亲自帮他订正错误;进出门总是帮着孩子整理书包。只要孩子存在的地方,就有父母的身影。如此这般,做父母的的确很辛苦,可孩子却越养越无能了。
孩子在幼儿园里,过的是一种集体生活,整天都有老师跟班,生活上遇到困难,如穿衣服、系鞋带等,会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进入小学后,孩子过的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活,像系鞋带、上厕所、准备学习用品等问题都得靠孩子自己。孩子动作慢,能力差,势必会影响他的学习。所以从现在开始,在家里家长也要一起训练孩子一些基本的生活能力。
自己上厕所、提裤子、穿鞋子、吃饭这些生活技能是孩子入校前一定要掌握的。有的小朋友不会自己褪裤子上厕所,又不好意思跟还不熟悉的老师求助,就特别容易尿裤子,如果因此别的孩子开始嘲笑他,孩子就特别容易产生挫败感,害怕上学面对同学老师。因此,这是家长尤其要注意的,记得提前训练孩子。
另外,幼儿园一般都有午睡时间,而到了小学就没有午睡了,家长要提前调整孩子的生物钟。家长最好提前了解小学的作息安排,并以此时间为标准,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
最后,开学后,家长要培养孩子自己收拾东西的习惯,免得孩子上学时家长成为经常送学习用品的钟点工。要教会孩子每天按着课程表自己整理书包、收拾文具,以便能带齐学习用品。孩子自己整理书包和文具盒,开始会手忙脚乱,丢三落四,家长要有耐心,从旁多加指点,可先给孩子做示范,手把手地教他,再让他重复着做一做,孩子就不再依赖父母了。
出现状况别怕 多和老师沟通
两位目前孩子已经在读小学二、三年级的家长说,很能理解现在刚刚面临孩子上小学一年级的家长们焦虑的心情,自己当初也是这样过来的。不过,现在回过头看看,一些焦虑情绪,如果准备工作做得好,完全是可以避免的。而另一些焦虑情绪也很正常,过了那几个月自然就好了。
贵阳实验小学的冯艳老师说,一般小学新生入学,因为从作息时间、学习方式等各方面都和幼儿园不一样,所以很容易发生各种状况。比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自顾自说话,上着上着课要尿尿等。当孩子出现这些状况,很多家长都会很焦虑,不知道该怎样对待。事实上,家长们可以放缓焦虑,这是很多小朋友都会遇到的问题,这只是一个过渡时期,快点慢点,总会好的,总会过去的。
冯艳老师和心理咨询师王隽表示,幼儿园与小学两种教育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作息时间安排、教学形式、师生关系、学习要求等四个方面,这会使部分小学生出现不适的现象,导致他们学习兴趣低落、心理恐惧。家长虽然焦虑,但一定要控制自己,不要把这种焦虑情绪表现给孩子看,要采取陪伴着孩子慢慢适应的方式,更不能用任何打骂孩子的方式,要知道,你家孩子出现的问题,很多孩子都会遇到。
冯艳老师特别提醒,一年级新生的家长如果遇到困惑,一定要与老师多沟通、多联系。一年级的孩子出现最多的问题是不能正确理解老师的话,表达还不够清楚,学校布置的任务也不能准确传达给家长。这时家长要及时和老师沟通,避免老师给孩子贴标签,或是老师误会家长没有做好教学配合工作的情况发生。另外,家长们要善于学习,现在网上和社交媒体上,都有很多实用的育儿帖,可以多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