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感谢网友“雕龙文库”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方便大家学习。
文言文的教学应重视诵读
诵读有助学生读准字、词的语音。语音是组成语言的三个要素之一。只要读准语音,才能对语言产生语感。而学生对语言产生语感之后,必然会理解字、词的含义。所以文言文教学之时,教师要范读,或放录音给学生听,学生将会在听录音中纠正自己的读音;或者让学生通过纠正诵读中的语言,了解字、词的意义。如锄耰棘矝(《过秦论》)中的棘、耰是少见的字,学生在一般的情况之下是不会读准的。但是如果通过听老师的范读或者听录音就可以正确地读出棘与耰的标准读音了。另外在必要的情况之下,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查一查其中的意义是什么?这样学生既可以正音,也可以明义,何乐不为?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正是这个道理。所以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诵读。
诵读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语意。语意即自字、词和句的意义,而语意就是语言的三要素之一。学习语言必须要正确理解语阿姨你的含义、内涵,否则就不能更好地学习语言,学习语言的真正内涵了。在文言的教学中,要注意诵读的轻重音的不同,其意义也是不同的。如在《鸿门宴》这篇文章中就有这么一句: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而此字,如果读重音,那么它将会作为主语;若读轻音,那么它就会作为定语。显然两种读音,将会导致句义的差异。学生在听老师的范读或听录音时,就会明白文中的字词句的意义了。所以重视诵读在文言教学中是很必要的。
诵读也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语气的领会能力。因为语言是表达一定思想情感的,而这种情感就是通过语气来表现的`。比如语言有陈述、疑问、祈使和感叹等四种语气。而学生在诵读时,可以听老师的范读或听录音,就要辨别语气。由于读法不同,语气也将会迥异。因而其所表现出来的人思想情感也是不同的。如《鸿门宴》中就有两类人物:一类是以刘邦为首的张良、樊哙;另一类是以项羽为首的范增、项庄等。显然,在文中的刘邦与项羽的对话的语气是完全不相同的;张良玉范增、樊哙跟项庄的对话的语气也是不相同。因此学生在诵读时应该带有感情色彩,以敌我之情趣诵读。如果你站在刘邦的那边,那么你在诵读的过程中,就应该用褒义的语气去朗读他的对话;如果你站在项羽那边,认为项羽是个可悲的历史人物,值得你可怜与同情,那么,在诵读的时候,也应该用褒义扬的;否则就相反。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诵读时,应该重视学生诵读。
诵读也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层次。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书读百遍,层次自见。就是说,文言文教学教师要让学生多读、多听与多背,那么对于文章的层次的理解就不太难了。因为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对字、词、句就已经很熟悉了,那么于文段也自然地熟悉起来,而至于要划分层次结构,就会不成问题了。比如,对于文中的那些起、承、转、合之句,学生将会在诵读的过程中理解得更加透彻,那么文章的层次划分也就不言而喻了。如庄子的《秋水》中有于是焉这个句子连续出现好多次,其实这个反复出现的句子就是起着起承转合的作用。如果学生多多诵读这篇文章之后,对其句子就了指掌,显然要划分文章的层次也就没有问题了。
总之,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对读准语音、明确语义,断定语气和梳理文章的层次等都有很好的效果。